外國的月亮是一面明鏡
外國的月亮是一面明鏡
海外留學啟示錄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然則不已。讀書的同時,其實也可以切切實實地體驗人生。 Roundtable沈旭暉請來了幾位曾留學海外的學生,包括鍾詠詩(澳洲)、黎綺雯(美國)、劉碧燕(美國)、楊學敏(阿聯酋、美國)和林健偉(加拿 大),在《地球的國際都會》一節目中分享了他們的經歷,當中有苦有甜,有迷失也有領悟,異地之旅不論時間長短與否,確實在他們的生命中起了微妙的變化。
香港一直被譽為國際大都會,長久以來受不同文化洗禮,與此同時,適應力極強的香港人亦不斷汲取外國的文化,進而創造一浪接一浪的商機,衣食住行無不夾雜 奇異元素,花花世界,應有盡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真的很「國際」呢。一旦揹上行囊,卸下五光十色的繁華,「出走他方」,或許你會發現一切都只不過是肥 皂泡,沒有根,不能打動人的心靈。離家千里,自然會明白一直視作理所當然的生活模式和思維,卻是香港獨有。隨之而來的是對自己文化的另一種認知,以及對外 界的實戰摸索。
異色「國際」
比如說,雖然香港到處都是麥當勞,但每次飲醉食飽,一貫作風都是拍拍手、抹抹口便離去, 殊不知這種做法在美國及很多西方國家都被視為極度不文明的(uncivilized),他們的習慣是每個人都應當自動自覺把吃剩的東西放進內設的垃圾箱 裏,然後把托盆放在收集處。原來個人修養的定義也是各處鄉各處例。另一個與生活習慣有關的例子,是打包食物。在香港這個富裕的都市,大部分人都不會把吃剩 的食物「打包」,覺得是奇怪及寒酸的行為,然而在美國,即使剩餘的只是一個牛油方包,侍應生也會很樂意地送上外賣盒,讓客人帶回家善用,絕不浪費。如此的 一個小小舉動,便能反映兩種文化對某種價值觀的分歧。
又好比如普世同歡的聖誕節,早已成為香港年輕一代極為重要的大日子,相反在傳統的 祖國,我們的同胞最期待的仍然是農曆新年或五一勞動節的長假,「聖誕」對他們來說只是鬼佬的玩意罷了。可是活在國際頂尖的香港人,為了隆重其事,通常大半 個月前已經費盡心思,把千奇百怪的燈飾佈置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耀眼悅目。在浪漫的街頭,情侶手牽手,朋友四處走,互相祝賀﹕「Merry Christmas﹗」其熱烈情遠遠超越美國。這也難怪,在西方社會,聖誕節是親朋戚友團聚的日子,而在這個節日裏,來自遠方的親人都會聚在一起慶祝。 相較之下,香港人通常只會把聖誕節當作派對和娛樂,當然較難理解聖誕節的深層意義。
填鴨「囚犯」
相信留學海外最大的 啟發,是有機會呼吸自由的學術風氣。英國殖民地遺留最深遠的影響,莫過於一成不變的填鴨式教育制度。為了馴服香港人於其管治下,精明的殖民政府選擇從思想 手,設立了以考試為最終目的的學習思維,培育了一群考試的奴隸。當所有精力都消耗於背誦課本之上,哪還有時間去反省社會問題及挑戰權威﹖與此同時,務實 的香港人,把大部分資源都投放於醫術、科學和經濟等科目上,漠視人民和社會學科的研究。暫且離開這個抑壓的環境,也許是開啟港人思考盲點的契機。在外國校 園,學習模式並非只是教師對學生單向貫輸。相反,通過「問題為本」(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學習方式,透過主動發掘問題、找出答案、並配以集體的討論,去誘發學生的獨立思維,以及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才是外國教育最為重視 的。當我們的教育還經常強調「尊師重道」(更甚者,或以為老師有絕對權威)的中國傳統時,外國人早已把這些傳統的拘束拋諸腦後,只怕自己未能在課堂上發問 多些問題,從而學習多一點。外國課室的熱烈討論氣氛,似乎真可與香港課室的寂靜氣氛,形成強烈的對比。
在家長的立場,或許認為這種學習 方式過分自由。有人甚至會責備獨立思考是不合群,是「搞搞震無幫襯」,甚至乎說是中國傳統美德「尊師重道」云云。無疑,思考獨立、事事發問的學習態度,在 不少老師的眼中當然覺得是麻煩極了﹔當老師被詰難至忍無可忍時,亦難怪他們會搬出傳統儒家「謙虛學習」及「尊師重道」的大義來鎮住這些「問題」學生。但我 們似乎忽視了一點,獨立的思考與創造性思維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怪責香港人缺乏創意時,有誰會想過罪魁禍首正是我們的教育 ——曾如此抑制人獨立思考。事實上亦難以否認,美國人如此富有創意,並可以成為帶領世界的先驅者,這與他們的教育鼓勵學生思考有很大關係。
回看香港,競爭激烈的公開考試實在令人沮喪,明星補習社遍佈十九區,會考天書秘笈使人愛不釋手,其受歡迎程度遠勝於基本法。每年成績公布當日,多少個學生 哭成淚人,當中個別人甚至走上不歸路,選擇一死了之,皆因無法面對社會的冷眼嘲諷,這種事情在西方國家實在是駭人聽聞。到過外國留學的朋友,必會深深明 白,路其實是可以很廣闊的﹔而且汲取知識有很多方法,只要給予他們適量的空間、鼓勵發問,啟發性是無限的。讀書不再是「讀」課本,而是主動思索生命和社會 問題。「浸過鹹水」本身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它卻能打破狹窄的思路,把讀書的主導權歸還學生,不再是被動而是 pro-active。
找尋另類真義
固然有很多人懷「放眼世界」的心態出國學習,但也有不少人只是漫無目的地到海外,吃喝玩樂地過糜爛的生活。但這也未嘗不是好事。從頹靡的生活中,亦可以體會一種人生意義。
大概港人生活太急促了,哪怕任何事都要和時間競賽,短短三年的大學生涯,卻要囫圇吞棗地讀滿百多個學分。也從沒有人為這樣快速的節奏提出質疑。出國到了海 外,感到一切都不會如此急進。是慢,甚至是糜爛。沒有啃書本,卻只有參與眼花撩亂的娛樂節目﹔沒有堆積如山的論文和功課,卻只有五星級酒店的泳池和上賓級 招待的舞廳。在遊戲玩樂的時光中,腦筋反而比不斷背書的生活清醒多了。回港後,看見營營役役的死讀書生活,反而覺得出國時的「頹靡」人生還來得更豐富。 「Cast le vie﹗」反觀香港,有誰能夠真正品味到生活的意義﹖
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躺在海灘旁邊,聽浪吹風,懶洋洋地 曬太陽。他的朋友見到,便責罵他﹕「你怎可以這樣頹靡﹖為何不去工作和讀書﹖」那人便說﹕ 「為何要讀書﹖為何要工作﹖」朋友便回應﹕「讀多些書才可以找份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可以賺多些錢﹗」「賺多些錢來幹嗎﹖」「有錢才能享受更好的生活嘛 ﹗」「怎樣才是更好的生活﹖」「你可以在海灘旁築起一間小屋,平時享受海風、聽浪、曬太陽,生活多麼美好﹗」「那麼,我現在便已經做到了,幹嗎要繞這麼 大個圈﹖」
當局者迷。在香港學習猶如眾人皆醉,唯有暫離一下才能酒醒過來。醒來回顧這地方,格外感歎,對生活、生命以至於人生意義也另有一番體會。
外國的月亮並不是特別大、特別圓,但卻如一面明鏡,讓我們照清楚自己的文化,有了比較便有了更深的體會,視野於是擴闊了。即使到地球另一邊的小村落走一 趟,總比閉門於「國際都會」造車更能感受異國風光。當然,大部分香港人都熱愛旅行,但來去匆匆,又怎能與親歷的一點一滴生活體驗相比﹖
[主持策劃﹕沈旭暉@Roundtable、文字整理﹕黎綺雯@Roundtable]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