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為也
中宣部部長劉雲山提出培養中國品牌的傳媒和記者,野心甚大,大得不切實際,無法實現。據《文匯報》報道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的談話﹕「中國媒體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要入流、要尊重和遵循世界通用的準則,其次就是要滿足中國人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增長的對文化傳播信息的要求,要保障老百姓信息安全和豐富文化的要求。」
中國顯然沒有準備解決這兩個問題,也不重視這兩個問題。譬如中國對互聯網站的嚴密審查,隨時封殺一些所謂「敏感」新聞,因顧及龐大的商業利益,微軟、Google、雅虎等都低調地接受了中國的審查,南京市委宣傳部向市屬傳媒發出「新聞單位輿論監督稿件審核辦法(試行)」,規定記者採寫輿論監督稿件,必須與當事人見面,稿件經傳媒內部三級審閱定稿後,沒有被監督方簽字的閱稿單,稿件不能見報。
以香港的情而言,假如記者寫稿批評周一嶽處理四川豬肉進口不當的話,他的稿件須周一嶽簽字才可見報,倒不如不寫了。內地所謂「被監督」,是被批評的意思,內地記者在有限制的情下,不時揭發地方官員貪污,如各地沿用南京市的試行辦法,貪官硬是不肯在稿件上簽字,傳媒的監察力豈不是廢了武功﹖
中國一些官員一方面畏懼、討厭英語傳媒的國際影響力,稱之為「霸權」,卻又迷於建設中國的軟實力,希望中國媒體能打破英語傳媒的壟斷。但這只是唯心論,完全忽視了中國執政黨迷戀硬拳頭實力的傾向,中國傳媒是用來為政治服務的,是統戰工具,不准咬餵他吃飯的手,這樣的媒體,本身便沒有公信力,有意走國際路線,希望遵循世界通用的準則的有心人如焦國標則被趕出北京大學。
以中國人口之多,廣告市場之大,中國能真正開放傳媒的話,不出十年,便會出現能與CNN抗衡的世界性傳媒網絡,中國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喬菁華]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