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 collection

快樂和痛苦均源於人的自身,是他運用其反思能力的結果。

Saturday, August 06, 2005

胸懷天地闊壺杯日月長

工黨政府上台,英國放寬了許多對外國留學生的限制。大學畢業之後,外國留學生可以在英國多留一年,讓他們自由求職。找到工作,馬上可以留下,定居、交稅,然後歸化為公民。

這是很重大的轉變。英國跟美國一向都不一樣。美國沒有歷史包袱,是一個大熔爐,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英國卻很以本身的傳統文化自傲,抗拒外來移民,即使是精英,能為英國「創造繁榮」,英國人也很排拒,寧願要自己人一手造成的經濟衰退,保留安格爾撒克遜的血緣,也不讓這小小的島國成為移民天堂。

這就是當年英中商談交回香港主權,香港有人提出在英國利物浦附近讓出一個地區給香港人移民,借助香港人繁榮經濟,英國政府卻死也不肯的理由。英國人雙重性格:國際戰略的目標可以很遠大,計算利益的目光卻可以很小家,既有邱吉爾的雄才大略,但戴卓爾夫人卻畢竟又是英格蘭中部小鎮一家雜貨店小老闆的女兒。

英國的留學政策也很保守。許多人不知道,一九七九年之前,香港學生留學英國,只要在進大學之前,在英國本土讀高中和預科滿三年,而且抵達英國的那一天,在九月一日之前進大學讀書,就可以跟本地的鬼仔鬼妹一樣,不但學費全免,而且可以一個學期領取七百多鎊的食宿零用錢。

今天聽來,像天方夜譚嗎?但這是實情。因為當年英國許多郡和市的地方政府,不知道港督麥理浩為了準備把香港交還中國,與英國政府合謀通過了香港的國籍法,正式剝奪了三百萬香港人定居英國的權利(香港人如果當年有七一大遊行一樣的覺醒,如果敢發動一百萬人大遊行,形成國際效應,不但國籍權利不由得任意剝奪,連香港主權的交還,也不一定事屬必然。當然,今天不必再論了),這些地方政府不一定視香港人為英國公民(British Citizens),卻承認為「英國子民」(British Subject)。這些地區,如果在富庶的英格蘭南部保守黨的選區,稅收多,庫房充足,香港人從前的護照,不叫什麼BDTC,而是完全的British Passport,只不過內頁的附行UK,改成Hong Kong,地方政府的教育部官員看都不看,馬上簽支票付錢。我當年在英國讀大學,學費全免,還有根德郡政府付的三年補助津貼。

英國把我教育成人,如果我今天像香港的投機政客一樣狂熱反英,就是忘本,你也會看不起我吧?身為華人,最可貴的傳統,是飲水思源,喜愛英國文化,因為英國人待我不薄,因為我只是個感恩念舊忠厚正直的人。

有了助學津貼,其實就不必所謂「半工讀」了。我從來不相信「半工讀」這回事,白天上課,夜間到唐人餐館「洗大餅」,跟餐館老闆坐在收銀機後那個嫁不出去的女兒眉來眼去,然後又為中國爆炸原子彈而感觸流淚?多麼老土的六十年代故事。讀書就全職讀書,在英國校園生活,多交五湖四海的朋友。我的大學生活很愉快,沒有財政壓力,只在聖誕節和暑假,回到我的第二故鄉根德郡的一家全國的連鎖酒店Butlin's做勞工。

Butlin's是英國家傳戶曉的酒店名字,是兩個姓Butlin的兄弟在戰後開的。因為戰時英國把國內的德裔人拘留起來禁閉,戰後,畢林兄弟收購了這些禁閉營改裝為酒店,讓退休的中產夫婦度假。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在酒店住一星期,就像上了郵船,足不出戶,在酒店進餐、喝酒、跳華爾茲。我在畢林酒店當過行李腳伕、廚房雜工和侍應,跟下層的英國人混在一起,學到了書本學不到的草根英語,例如「×」,不一定要說 F字母開頭的那個髒字,說「Shag」也可以;Hanky-panky,指的就是男女交歡。還有Wanker這個字最刻薄,Wank指「打炮」,Wanker就是指「找不到女人,天天以打炮為樂的人生失敗者」。這類英語,學了一大籮,許多年後看英國喜劇演員Mike Myers演的仿○○七「凸務之王」的鬧劇,可以有不必看字幕而大笑的「程度」,就是拜酒店生涯所賜。酒店是一個小英國、老廚師名叫Arthur,他告訴我,戰時當過海軍,隨海軍去過上海,還說得出英租界的酒店裡的酒吧名字。

阿瑟的孫女叫黛比,長得像女明星狄波拉嘉,也在餐廳當女侍應。還有一個來自紐西蘭的單身女郎叫Karen,有一次,我在廚房為顧客泡一壺車仔紅茶,她走進廚房,就抓住我的手塞進她胸前的襯衣底下,一面大喊「Feel my tits」(感受我的乳頭吧),那時我年紀小,來自東方,滿面通紅,廚房的同僚見狀大笑。漸漸我膽子大了,起勁地在Karen的衣底搓揉,她也捧一壺茶,高聲裝扮叫床的聲音,連經理也笑起來。這就是生活的教育。

聖誕節到畢林打工,與英國人一起在暖洋洋的酒店吃火雞過聖誕。那裡的英國勞工階層都樸實和可愛。他們最初笑嘻嘻地叫我:「唏,Chinaman」,我不覺得是所謂「辱華」,這只是通俗的民間語言。我學會了過沒有包袱的生活:只要你不自卑。只要你在心裡與西方人平起平坐,學通他們的生活語文,學會怎樣繞彎不帶髒字面,帶三分笑地揶揄他們,一切種族成見都可以克服,你可以快樂地生活在世界任何地方。

後來,戴卓爾夫人逐步取消了本地學生的大學生活津貼,連英國本土學生也要負擔昂貴的學費。工黨政府上台,反而網開一面,像美國一樣吸納精英人才。雖然在英國工作,能升級到老闆主管級的機會很微,但畢業後留在那裡生活幾年,對以後的人生閱歷是大有幫助的。

今天去英國讀書的香港學生,家境都很富有,暑假和聖誕節,有商務艙的機票回香港度假,上蘭桂坊跟女明星一起喪蒲胡混。但我還是覺得在英國酒店打工的日子比較幸福而難忘,特別是我被Karen捉住我的手摸她豐滿的乳房,那是第一次,充實、溫熱,那陣火般的觸覺還留在掌心,或許,這就叫做國際視野。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