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 collection

快樂和痛苦均源於人的自身,是他運用其反思能力的結果。

Monday, September 05, 2005

內外有別

 兒子在美國讀書時,認識了一位日本學生,這位日本年輕人自幼跟隨任職大公司的父親到處跑,最後留在美國,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父親奉調回日本後,他也返回東京。離開日本久了,他幾乎不能適應日本生活。原來日本人對久居外國的同胞不甚看重,甚至輕視,認為他們不過扮西化,不合國情。

 這位學生找工作時,更不受歡迎,各大株式會社爭相聘用三大的學生,即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的學生,對美國名校芝加哥大學,毫不重視。於是這位學生索性回到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希望憑日本大學的資格,融入他的社會。

 想不到喬菁華的兒子到了東京作研究生,兩人重逢,於是該學生成為兒子的日本語言及禮貌顧問,經常一起喝咖啡談天,於是兒子知道日本社會對外關門的一面。雖然以出口貨稱雄世界,派員前往全世界,內裏則自視甚高,注重同一性,即使自己日本同胞,也是內外有別的,故此很多日本行政人員奉派出國之後,盡量把兒女留在日本接受教育,目的就是避免兒女長期留外,日後成為日本人眼裏排斥的對象。

 嚴格來說,日本的學風不算太嚴謹,一位法國巴黎大學博士生到了東京研究日本風俗史,住在宿舍不久,便搬往公寓獨居,理由是宿舍裏的生活太好,每星期都有不同的活動——例如每周到酒吧/卡拉OK兩次,令他不能集中精神讀書﹔到酒吧和卡拉OK不一定是學生發起的,兒子參加的一個研討班,晚上六時下課後,教授帶隊往酒吧與學生共飲,每次留下兩萬日圓結帳,不足之數由學生分擔。一位日本學生云﹕「必須與教授維持良好關係呢﹗」另一位來自美國的學生認為下課後應回宿舍讀書,不應飲得醉醺醺,決定以後不再參加了。兒子問喬菁華的意見,只能回應一句﹕「見機行事,不要沉迷。」

 [喬菁華]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